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解析:APP界面设计中的隐喻

[复制链接]

3444

主题

346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0:2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版权所属:站长之家
作者:genrry,公众号:设计师阿余。热爱设计,关注用户体验,分享设计思考。
在用户界面设计中,一些学者提出隐喻的概念为:将一个熟悉的非计算机领域的术语或概念,用于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客体。目前许多软件产品在它们的界面设计中都大量使用隐喻,这种隐喻被称为界面隐喻。
一、释义隐喻隐喻,英文(metaphor)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希腊文中原意“转换”。
希腊辞源“μετά meta”(之间)及“φέρω phero”(带有)之意,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而现代对隐喻的定义则更为深刻,从一种修辞手段转变为认知工具。
20 世纪 70 年代,Lakoff 与 Johnson所发表的Metaphors we 1ive by 中对隐喻作了这样的定义:隐喻实质上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就是借助过去已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全新的事物的过程或手段。
从定义可以看出,隐喻是以简化认知为目的的手段,至少牵涉三个对象:
  • 第一,全新的或不熟悉的事物,即所要认知的本体。
  • 第二,熟悉的或经历过的事物,即已经认知的喻体。
  • 第三,参与这一过程的主体,即观察者本身。
    二、界面中的隐喻与非隐喻界面隐喻非常普遍,对其的研究也不少,而界面上的非隐喻却很少被提及,但无论是隐喻还是非隐喻,在使用前应先清楚其区别与特点。
    在用户界面设计中,一些学者提出隐喻的概念为:将一个熟悉的非计算机领域的术语或概念,用于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客体。目前许多软件产品在它们的界面设计中都大量使用隐喻,这种隐喻被称为界面隐喻。
    非隐喻即隐喻的补集,可以这样定义:直接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客体或不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客体,且将前者称为“明喻”,后者称为“零喻”。
    如图一:从左往右分别解释了界面上的明喻、零喻和隐喻三者的区别:
  • 黑色方框表示界面边界,明喻即用清晰的文字描述点击后会触发系统的“返回”功能;
  • 零喻则没有任何描述或提示,只能让用户摸索其中可能存在的功能(点击界面返回);
  • 隐喻则利用向左的箭头和按钮间接地描述其“返回”功能,用户需要片刻时间来理解图形的含义。
    作为界面设计的手段,隐喻和非隐喻有其各自优劣势。从认知难度这个角度来看,明喻是最容易被认知的,隐喻次之,零喻最难被认知。但从占用界面空间的角度来看,零喻占用最少,隐喻次之,明喻占用空间最多。
    在我们常见的APP界面中,非隐喻的单独使用较少见,更多的是非隐喻与隐喻的组合。例如:苹果公司的iOS9 系统的来电界面,首先用文字“滑动来接听”来明喻功能,其次用图形元素隐喻向右“滑动”的操作,是典型的明喻-隐喻组合。
    再例如:网易云音乐中的播放界面,在用户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会出现“点击屏幕显示歌词”的提示,当用户再次打开时,则不会再出现任何提示或描述,用户只能凭借记忆或习惯到达歌词界面,这就是明喻和零喻的组合。

    图一:隐喻与非隐喻
    三、隐喻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厘清隐喻的认知过程应先分清隐喻中的客观事物。
    上文已提及隐喻至少牵涉三个对象:本体、喻体和观察者。
    在观察者观察喻体的过程中,观察者所需理解的并非喻体本身,而是理解喻体所隐含的信息,才能认知本体。因此,喻体所隐含的信息可以看作一个隐藏对象。
    可以得出,本体、喻体和信息这三者共同作为整个认知过程的客观对象。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
    3.1 初认过程和再认过程当观察者碰见一个陌生隐喻时,观察者的认知过程如图二:
  • 首先,观察者观察或发现喻体,这是构成整个事件的第一步;
  • 然后,观察者感知喻体所隐含的信息;
  • 再然后,理解信息;
  • 最后,根据理解的信息达成对本体的认知。
    此过程可称为“初认过程”,而实际上,在APP非常普及的今天,大多数界面隐喻已经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所以,还会存在另一种认知过程,如图三:观察者再观察喻体,喻体会触发观察者的记忆使得观察者直接认知本体,此过程可称为“再认过程”。
    举个例子:如图一右所描绘的是APP中的返回按钮,本体是系统的“返回”功能,喻体是“向左的箭头”图案,信息是“往后、倒退、返回”等含义。
    当用户第一次发现此按钮时,他会观察到一个向左的图形,并感知到其中“向左”的含义,再加以理解“向左”的正真意思为“返回”,最终达成了对本体的认知,此按钮具有返回功能。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