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登录
注册
论坛首页
BBS
建站模版
微站设计
虚拟主机
企业邮箱
博客日志
Blog
搜索
搜索
搜索
热搜
长春
优惠
活动
做网站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道具
勋章
任务
留言板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时时商务社区
»
论坛首页
›
资讯分享
›
网站推荐
›
为啥品牌价值高的公司并没掏太多广告费? ...
返回列表
查看:
1380
|
回复:
0
为啥品牌价值高的公司并没掏太多广告费?
[复制链接]
阿情
当前离线
积分
7622
2560
主题
2560
帖子
7622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6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37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6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377 积分
积分
7622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17:41:1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移动互联网行业强调“产品为王”,而在一片讨伐声中,传统营销策划广告对互联网产品而言,意味着:忽悠,落后,过气.......哀鸿遍野。
但实质上,我们发现,移动互联网产品是由于自身行业特性及产品特征,造成对“品牌广告”依赖程度非常低,甚至可以说不需要“品牌广告”。
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去年发布了《2014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数据显示,本届榜单中,互联网品牌价值占比从11%增至24%,行业排名跃居第二。(腾讯第一,阿里巴巴第三,百度第11)互联网品牌的迅速崛起,也打破了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由银行和电信品牌主导的格局。
而网易财经发布的《2014年上市公司广告费top30》,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A股共有1186家有广告投放,其中上汽集团广告投入超过百亿元,伊利股份其次超过40亿元,超过其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行业来看,广告投入较大的行业是医药行业、汽车制造业。
我们发现,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成功,并没有依赖的品牌广告。
我们来分析传统品牌广告理论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失效的原因:
一,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自来水厂公司做广告,但我们每个月都要缴水费。
互联网产品通常作为一种信息的整合平台或者链接者,它们像一种能源,人人都可以拿去用。它本身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或者体验,对每一位用户都是平等的。如微信,qq,滴滴打车,uber,大众点评,美团,陌陌等。我们很少看到国家水电局,这时候互联网更多扮演的是一种能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自来水厂公司做广告,你每个月都要缴水费,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二,互联网产品具的“垄断性”
移动互联网产品一旦占有市场,不再需要通过大量传播去建立品牌差异化,从这一点看,互联网即是高度平等,又是高度不平等。对于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可以用,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则面临一家独大的市场不公平竞争。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从o到1》的作者强调“垄断主义”对于互联网产品的重要性。我们看到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主流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奉行着这一规律:Google,微软,亚马逊,ebay,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滴滴打车等。
三,互联网产品透过移动端与消费者链接,既是产品,又控制了渠道,摆脱了依赖媒体广告。
四,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市场反应时间短,调整成本相对较低,重视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修正产品,这对于互联网产品更具实效。而传统品牌理论中的市场反应速度,信息透明度,反应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产品市。传统的品牌定位,市场策略,调研,生产,显得僵化,显然不适合移动互联网产品行业。
但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品牌定位,广告理论就全盘否定了呢?
我们只能说传统的品牌广告理论不适合移动互联网,而新的标准还没有建立。(小米才5年)而不能否定传统的经典品牌广告理论依然对传统行业生效。在这个传播环境高度自由,消费者掌握主动权的时代,品牌广告理论应该按照行业特征,更加细分,建立标准。找到适合适合自身行业,产品特征的方法,而不应该以偏概全,全部否定。
需求——你的目标消费群体只是在消费产品吗?
一碗牛肉粉也能卖情(hu)怀(you)的今天,你以为消费者真的只是在吃那碗粉吗?产品的背后回到本质是“需求”。
看经典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原理......
........
不是上面这张,请看这张(严肃)
可以说我们身边一切的“产品”目标都是满足我们个人“马斯洛”中金字塔的各种需求。下偏生理,上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满足马斯洛金字塔需求底部的需求,产品差异化不大,行业广告投入的费用相对较小,因为产品单价相对不高,是人们日常经常需要,决策密集而频繁,消费者更重视购买的便捷性,而生产者则更重视渠道与销售终端。
而越往需求的金字塔上层走的产品,产品满足的不只是消费者的功能需求,也包含大量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如个人品味,审美,圈子文化等。越往上走,品牌文化的溢价能力越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用户反馈
客户端